陳培明牧師

陳培明牧師
“花甲”與“古稀”在冬菇亭的偶遇
刊登日期: 2018-10-07

“花甲之年”,意指經已登“陸”(六十歲)之年,更是“耳順”之年。而“古稀”之年,是“從心”之年,又是人生七十歲的一個代名詞。兩者在冬菇亭的相遇,特別應境,只因冬菇亭在1974年在公屋出現,距今經已50年。由此可見,是次偶遇可算是506070的大重聚,使人百感充斥,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。


第一個冬菇亭,於1974年在愛民邨誕生,與香港市民渡過了50多年的歲月,見證香港屋邨發展的歷史,又暗暗地承擔了鮮為人知的責任;陪伴市民的成長,亦同時“養活”了一眾的居民,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素,使居民從基層的環境躍升到社會不同的階層,居功至偉。當時的公屋,只求容納居民定居,提供基本的設備,並不講求舒適的設計。時至今天的公屋,講究舒適度和良好的配套,申請者更需要有“中六合彩”的心態來申請,否則便只有敗興而歸。久而久之,冬菇亭便要準備完成其歷史使命,不再成為近年公屋設計的必要設施了。未來的發展只會漸漸地進入初秋、中秋、深秋、初冬,和寒冬…


冬菇亭,我一點都不陌生,也曾與我一起成長,只是久已沒有“登門造訪”了。正因為此,更因為冬菇亭漸漸的式微,反而吸引了這位花甲之年的我。就在一個平凡的早上,來到興田開會,早到了二十分鐘,於是懷著好奇之心,在亭內的茶居品嚐一盅兩件,更趁機會懷緬在冬菇亭失落的舊有片段,再次享受冬菇亭的風貌,氣氛和樂趣。只是,習慣了茶樓用膳規則的我,竟然忘記了在冬菇亭的飲茶規矩,於是經過了亂衝亂撞,再加上笨手笨腳,終於可以開始飲茶。小子雖然是花甲之年,但仍享受著事奉的喜樂,前路一片光明。坐在這冬菇亭內享受,再加上自己衣著時尚,與周圍環境一比較,總會覺得格格不入,因為四週所坐著的,都是古稀級的老翁,不自覺地,又自然地覺得有一種“得戚”的感覺。


但這感覺頓時停步了,是始於一位古稀老翁坐在我面前,與我共渡一盅兩件的時刻開始。從宏觀的角度來理解,他們在年青的時代,為著當下的生活,也為著子女的未來,拼命地工作,咬緊牙根地吃苦。正因為如此,我們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質素。想到這裡,內心便即時散發出謙卑和受恩的感覺。


但從微觀的角度來理解,我看這位老翁街坊的衣著、雙目無神和疲態的眼眸、佈滿了皺紋的面容、去了彈性的皮膚、跚跚的腳步,使我預計到有一天,我也會與他一樣,走上這條人生老翁之路。當然,我也預備了。但有一點使我難以接受的,就是他與我同坐之後,未曾點過一盅點心,只是一味的泡茶,然後把泡好的茶倒入水樽之內,之後有人把食剩的點心給他,這時他才開始吃早餐。呀!我終於明白了,這位老人家,年青時為我們及香港打拼,年老時連支付一盅的錢也沒有。


敬老是什麼?關懷社區又是什麼?雅各書二16節所說的但願你們穿得暖食得飽又指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