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世傑先生 (興田)

張世傑先生 (興田)
有感而說的話
刊登日期: 2016-07-02
自從師母在五月中離港去加拿大述職至今,轉眼間經已一個半月了,正期待她在七月中回港與我相聚。回望她離港之時,我常常自娛打趣地說,「這是一個婚姻假期 (marriage break),因為我可以用兩個月的時間獨往獨行了。」整個獨往獨行的生活,可說是獨處但並不孤單 (alone but not lonely),雖然話說是享受獨往獨行之樂,但卻有另外一番的人生體會:

1.稍為了解一群面對長期分離的肢體。對我來說,短暫分離之後總會有重聚的一天,所以我用了「假期」、「空間」,或「小別勝新婚」的角度來解讀。但是,長期的分離卻是與此有天與地之間的分別。很多肢體卻面對著無限期又無情的分離;有的喪偶、有的婚變、有的未婚、有的身在但心不在,但又有心在但身不在的婚姻關係……其中的辛酸卻不足為外人道。由此可見,我這種短暫的分離便算不得什麼了。但最重要的,就是如何牧養這群天天面對無限期分離的肢體。
「神是我們(他們)的避難所,是我們(他們)的力量,是我們(他們)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」(詩46:1)

2.獨行者也需要同行者。最近喜歡行山,甚至在34度的高溫下也征服了一個45斜度的山 – 針山,此山高海拔532米,比獅子山還要高。此後便自信心爆棚,一心想著要自己一人行山。正在洋洋得意的時候,各方肢體便開始進言,勸我不要獨行,一定要找同伴。這勸導喚醒自己一次行山期間差點而中暑的經驗,若沒有同行者,恐怕要再次入廠修理。憶起一首由Simon & Garfunkel編寫及主唱的一首舊歌”I am a Rock”,道出追求自我存在的生命模式,但最終,就會變成如Celine Dion所唱的一首歌”All by myself”一樣,孤獨地終始一生。我們始終都是需要同行者,需要他們的鼓勵、支持、體諒、扶持,也需要他們救命。
「我們若在光明中行,如同神在光明中,就彼此相交,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。」(約一1:7)

3.獨處與慎獨應是形影不離。獨處的時間多,自主的機會相應增加,與此同時亦增加了個人行事的自由度,無需要向別人交代和負責,但是這正是步入一切引誘始點。「慎獨」一詞來自儒家思想,看重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和品行操守。而聖經也提及與此相關的要求,箴言書4:23說:「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」,這是因為「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,誰能識透呢?」(耶17:9) 換言之,這是信仰內的重要內涵,是對信徒的基本要求。
「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,同那清手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、信德、仁愛、和平」(提後2:22)

4.學習獨處,與主同行。一般來說,自從我們呱呱落地的一刻,便感受到父母之愛,骨肉之情,他們綿乾絮濕地把我們養大成人。我們所享受到的,就是與家人同聚之樂。及至長大成人,我們便自然地與鄰舍、同事、家人,朋友相處,享受朋輩與家人相處之樂。分離或獨處的時間相應少之又少,因此無法面對分離之苦。事實上,短暫的分離有機會成為長期或永久分離的預習,藉此使我們學習獨處的智慧,操練我們依靠主的心和意志,也學習怎樣面對分離,免得我們面對分離的時候不知所措。
「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」(詩90:12)

作者:陳培明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