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培明牧师

陈培明牧师
“花甲”与“古稀”在冬菇亭的偶遇
刊登日期: 2018-10-07

“花甲之年”,意指经已登“陆”(六十岁)之年,更是“耳顺”之年。而“古稀”之年,是“从心”之年,又是人生七十岁的一个代名词。两者在冬菇亭的相遇,特别应境,只因冬菇亭在1974年在公屋出现,距今经已50年。由此可见,是次偶遇可算是506070的大重聚,使人百感充斥,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

第一个冬菇亭,于1974年在爱民邨诞生,与香港市民渡过了50多年的岁月,见证香港屋邨发展的歷史,又暗暗地承担了鲜为人知的责任;陪伴市民的成长,亦同时“养活”了一众的居民,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素,使居民从基层的环境跃升到社会不同的阶层,居功至伟。当时的公屋,只求容纳居民定居,提供基本的设备,并不讲求舒适的设计。时至今天的公屋,讲究舒适度和良好的配套,申请者更需要有“中六合彩”的心态来申请,否则便只有败兴而归。久而久之,冬菇亭便要准备完成其歷史使命,不再成为近年公屋设计的必要设施了。未来的发展只会渐渐地进入初秋、中秋、深秋、初冬,和寒冬…


冬菇亭,我一点都不陌生,也曾与我一起成长,只是久已没有“登门造访”了。正因为此,更因为冬菇亭渐渐的式微,反而吸引了这位花甲之年的我。就在一个平凡的早上,来到兴田开会,早到了二十分钟,于是怀着好奇之心,在亭内的茶居品尝一盅两件,更趁机会怀缅在冬菇亭失落的旧有片段,再次享受冬菇亭的风貌,气氛和乐趣。只是,习惯了茶楼用膳规则的我,竟然忘记了在冬菇亭的饮茶规矩,于是经过了乱冲乱撞,再加上笨手笨脚,终于可以开始饮茶。小子虽然是花甲之年,但仍享受着事奉的喜乐,前路一片光明。坐在这冬菇亭内享受,再加上自己衣着时尚,与周围环境一比较,总会觉得格格不入,因为四週所坐着的,都是古稀级的老翁,不自觉地,又自然地觉得有一种“得戚”的感觉。


但这感觉顿时停步了,是始于一位古稀老翁坐在我面前,与我共渡一盅两件的时刻开始。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,他们在年青的时代,为着当下的生活,也为着子女的未来,拼命地工作,咬紧牙根地吃苦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质素。想到这里,内心便即时散发出谦卑和受恩的感觉。


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,我看这位老翁街坊的衣着、双目无神和疲态的眼眸、佈满了皱纹的面容、去了弹性的皮肤、跚跚的脚步,使我预计到有一天,我也会与他一样,走上这条人生老翁之路。当然,我也预备了。但有一点使我难以接受的,就是他与我同坐之后,未曾点过一盅点心,只是一味的泡茶,然后把泡好的茶倒入水樽之内,之后有人把食剩的点心给他,这时他才开始吃早餐。呀!我终于明白了,这位老人家,年青时为我们及香港打拼,年老时连支付一盅的钱也没有。


敬老是什么?关怀社区又是什么?雅各书二16节所说的但愿你们穿得暖食得饱又指什么?